复杂油气藏 /oa 涠西南二号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对成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1 涠西南二号走滑断裂带及其周缘岩性圈闭是近年来勘探的热点,开展走滑断裂带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对下步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最新的地震、钻井资料,对二号断裂带进行了系统综合研究。研究表明二号走滑断裂带西段、中段、东段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中段走滑活动最为强烈,走滑特征明显,西段和东段相对较弱。二号走滑断裂带差异活动控制着流沙港组一段(流一段)上层序、涠洲组三段(涠三段)古地貌的形成,从而影响沉积体系展布,进而控制岩性圈闭的发育。流一段上层序沉积时期,二号断裂带中段走向斜坡及其对应的沟槽位置是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涠三段沉积时期,辫状河三角洲主河道与二号雁列断裂耦合区是构造+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走滑断裂带主干断层和派生的次级调节断层是油气运移输导的重要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走滑断裂对流一段上层序、涠三段油气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367 373 10795589 庹 雷<sup>1</sup>,刘海钰<sup>1</sup>,周 杰<sup>1</sup>,钟 佳<sup>2</sup>,陈丽君<sup>2</sup>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涠洲组扇体发育特征与成藏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2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是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发育“南扇北洲”沉积体系。南部断裂带—深凹带钻井揭示扇根水道、扇中水道等沉积微相,研究认为涠洲组发育多期叠置的大型扇体,可划分为5套扇体组合,细分为18期扇体。受构造、沉积演化的控制,迈陈凹陷发育的扇体可形成扇根遮挡型、上倾尖灭型、断层-岩性型3种类型圈闭。南部扇体具有良好的成藏配套条件,深凹带烃源岩厚度大、成熟度高,长期处于增熟排烃过程;多套泥岩盖层与扇中砂岩形成良好储盖组合;涠二段至涠三段中上部发育优质扇中砂岩储层;深凹带排烃早、油气充注时间更长,有利于形成富集规模油藏。因此,迈陈凹陷断裂带—深凹带扇体隐蔽圈闭是获得规模储量的重要勘探领域。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374 379 23905968 刘宏宇,陈 伟,王 花,方 涛,施 琰,刘喜欢 基于沉积底形分析的东海X凹陷古水系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3 通过沉积动力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及相关研究综合分析,将微观尺度沉积现象与宏观尺度古地貌恢复有效结合形成沉积底形研究方法,以三维地震资料重点解释了顶平底凹和底平顶凸型的沉积底形,并分析了古水系展布规律和砂体形成机制。在东海X凹陷花港组H5层古水系研究中运用了此改进后的方法,分析了同一层位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沉积体系、古水系分布、砂体富集规律的差异。验证了基于沉积底形分析方法古水系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380 386 11154897 鞠 颢,程 超,余逸凡,陈 波 叠前综合反演技术在西湖斜坡WYT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4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武云亭(WYT)地区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常规叠后和单一叠前储层预测方法在该地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WYT地区储层开展叠前综合反演技术,首先利用岩性-物性量板,采用Ipsom智能判别器实现岩相自动识别;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利用密度、伽马、纵波速度、电阻率,进行横波速度预测,降低了横波速度预测的不确定性;通过岩石物理分析发现,WYT地区砂岩具有较低的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特点。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武云亭(WYT)地区叠前地震随机反演。利用最终反演的弹性参数属性及岩性数据体,精细恢复和反演了WYT地区平湖组和宝石组的砂岩厚度,实现了单砂组级别的砂岩空间展布分析,为WYT地区分析有利砂体展布特征及下步井位提供依据。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387 392 4784602 朱宝衡 三分量共振技术在龙门山双复杂近地表调查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5 龙门山山前带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浅表层速度及厚度差异大,给激发、接收和静校正等工作带来较大困难。近表层结构的调查精度会直接影响到地下介质成像效果,为使该地区进行的地震勘探攻关能够获取准确的近地表模型,给井深设计提供依据,引入了三分量共振技术作为表层调查方法。利用三分量共振成像资料横向上密集采样的优势,结合微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并和地质剖面对比,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是解决本区近地表低降速带非均质性结构的有效途径,并为近地表调查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393 399 3368987 朱 峰,刘远志,刘 胜,梁正洪,黄秀举,陈 兵,张志锋 复杂地表障碍浅层缺口成像预判及快速验证技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6 复杂地表障碍区域的采集缺口会造成地震资料近偏移距数据缺失,采集数据的均匀性下降,不仅影响缺口附近资料及中深目的层的信噪比,还会影响叠前偏移的成像质量。以往无论是观测系统设计时的模型正演还是现场资料处理,都无法实现缺口快速成像,难以在采集前对炮点设计进行有效指导和及时验证。为解决这一问题,借助三维水平层状模型,实现浅表层单炮记录模拟及基于实际切除参数的叠加,并针对不同地质需求设计不同尺寸障碍区,分析障碍区中心位置成像缺口、建立炮点设计原则;引入实际炮、检位置,应用叠前实际切除参数分析工区整体缺口成像质量,实现缺口采集效果的快速验证。TJB工区采集效果显示剖面浅层缺口模拟成像与实际采集资料的成像完全一致,保证了障碍区缺口符合地质设计要求,解决了在采集资料现场处理前难以及时判断效果的难题,也补齐了全节点采集的质量控制滞后的短板。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00 404 6245617 石一青<sup>1</sup>,陈习峰<sup>2</sup>,胡国斌<sup>2</sup>,朱 峰<sup>1</sup>,冯晓强<sup>1</sup> ,谈晓东<sup>1</sup> 不同干燥岩石体积模量计算方法在S油田的对比分析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7 时移地震随着OBN等海上先进采集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对传统采集技术,以OBN为代表的先进采集技术提升了时移地震资料质量,为更好地认识油气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现阶段S油田尚未形成相适应的时移地震解释技术,目前还面临着定量化程度不够、双因素油藏参数变化引起时移地震差异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究其原因是S油田所用的时移地震岩石物理手段研究尚不够成熟,优选出适用的干燥岩石体积模量计算方法对形成可靠的时移地震岩石物理手段非常重要,基于S油田岩石物理测试数据和油藏数据,从预测体积模量与实测体积模量对比、预测体积模量在纵波速度预测方面的应用两个角度开展分析,指出在有效压力大于等于S油田目前最低有效压力时,Macbeth法是四种方法中最优的方法,在提供两个样本的体积模量预测中,最大预测误差绝对值也仅有5.28%,且预测的纵波速度预测误差平均绝对值也只有3.16m/s。实际应用表明Macbeth法针对一定孔隙储层在已知三个压力测量参数情况下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05 409 1088057 史瑞其<sup>1</sup>,鲍祥生<sup>2</sup>,汪 轩<sup>1</sup>,刘励云<sup>1</sup>,冼银燕<sup>2</sup> 层理性页岩岩石力学特性数值模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8 为了探究层理性页岩在不同层理条件下的力学性质,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在不同层理密度、层理角度的情况下,页岩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抗张强度和断裂韧性的变化。随着页岩层理密度的增大,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张强度和断裂韧性均出现不同程度减小,而泊松比呈现增大趋势;在层理密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层理角度的增加,页岩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张强度和断裂韧性均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而泊松比则先增加后减小。其中,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在层理角度约40°时出现最小值,抗张强度在层理角度约20°时出现最小值,断裂韧性在层理角度约30°时出现最小值。研究结果表明:层理密度、层理角度均对页岩的破坏形式和力学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且随着层理条件的改变,页岩的抗压强度、抗张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变化趋势相同,泊松比变化趋势则相反。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10 419 12126250 刘佰衢,刘诗琼,刘向君,熊 健,梁利喜 河流相储层层理构型建模方法及等效渗透率计算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9 渗透率是储层非均质性的关键表征参数,其精准计算是油藏数值模拟精准预测的前提条件。岩心塞由于尺度小,测量的方向渗透率各向异性小,均质性强,无法反映储层中更大尺度层理的非均质性,在应用于油藏数值模拟时,历史拟合精度低,与生产动态偏差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层理构型建模及方向渗透率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正弦函数描述三维纹层面,通过迁移正弦函数将纹层面组合成层理几何模型,然后构建层理的岩相及岩石物理属性模型,实现层理构型的定量表征。最后,提出了一种单相流动模拟方法实现了层理模型等效方向渗透率的定量计算。该方法应用于渤海Q油田河流相储层,有效提高了模型历史拟合精度,具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20 426 7170707 陈建波,舒 晓,汪 跃,王少鹏,杜相仪 动态监测资料在东胜气田开发中应用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0 随着气田的不断开发,气藏的生产特征、流体渗流规律不断发生变化,地下的气水分布越来越复杂。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气藏的认识,了解气藏流体流动状况及气藏物性参数,需要对气藏进行动态监测。以东胜气田实际监测的产气剖面、压力、流体等开发方面动态监测资料为基础,优选不同区块、不同层位生产气井为研究对象,结合气田实际生产情况,浅析开发动态监测资料在东胜气田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动态监测资料在东胜气田开发分析中应用普遍,常规的动态监测手段为分析气井各产层贡献情况、气藏压力保持水平、井筒流态变化规律、优化排采措施及预测动态可采储量等各项开发指标提供有效依据;对深化气藏认识、调整开发策略、制定下步开发方案有重要意义。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27 432 1129742 韩蓬勃 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新方法研究及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1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贯穿油田开发的整个历程,是明确挖潜方向、确定调整措施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油田开发评价指标多、工作量大、计算繁琐且评价周期长的问题,从状态对比法出发,通过构建“一主两辅” 三图版,以理论曲线与实际生产曲线对比,以偏离平均水平为指导,明确开发区块开发效果的优劣,实现区块历史对标评价。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构建8项地质指标体系及7项开发效果综合性指标评价体系,实现开发现状定量评价。按照简单易行、操作性强、指标独立等原则,优选5项控制性开发指标,通过合理确定指标界限,明确区块差距及潜力方向;通过多指标综合分析,确定合理调整对策。研究成果简单实用,对类似区块的开发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33 438 1121469 王 威<sup>1</sup>,侯 爽<sup>2</sup> 一种利用注水井关井压力曲线计算地层超压值的新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2 PL油田是渤海最大的陆相多层砂岩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平面被分割成多个断块,含油井段长,单井钻遇油层厚度大,采用一套层系多层合注合采,历经十多年的注水开发,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矛盾突出,防砂油井受微粒运移影响,造成纵向上各油组压力差异较大,超压和亏压程度不一,准确地判断地层超压情况对油田注水安全管理、新钻井和措施的实施非常重要。通过对油田大量注水井关井井口压力曲线(ISIP)形态分析,结合注水井压力变化微观机理,总结出三种超压地层的压力定量计算模式,创新地提出一套多层砂岩油藏超压层压力预测新方法。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所预测的压力与随钻测压结果符合程度高达90%以上,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39 443 1061608 靳心伟,刘英宪,赵靖康,胡 勇,罗宪波 考虑油气水三相流的水平井产能计算新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3 渤海C油田明化镇组以强底水油藏为主,地饱压差小,采用水平井高速开发。该类油藏水平井产能预测需同时考虑含水率上升和脱气的影响,前人研究的水平井产能公式大多只考虑单相流或两相流,鲜少有考虑油气水三相流,对此在Joshi水平井产能一般公式的基础上,将油、气、水三相渗流区进行微元处理,结合流体高压物性参数的拟合函数,推导局部脱气的三相流水平井产能计算公式。该公式在渤海C油田得到很好的实际验证,同时,通过计算不同含水阶段生产压差与日产油关系曲线,得到不同含水阶段水平井脱气对产能的影响程度,为低地饱压差底水油藏水平井产能预测和合理工作制度的确定提供依据。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44 448 2313795 彭 琴,刘 斌,刘春艳,杨东东,郭敬民 海上中深层油藏层内生气调剖效果评价及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4 渤海中深层储层普遍具有中低渗透率、高温的油藏特点,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注入压力较高、纵向吸水剖面严重不均、部分注采井间水窜明显以及传统凝胶类、颗粒类调剖体系适应性差等问题。为了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在渤海中深层油藏K油田开展了层内生气调剖技术应用试验。对已实施井组开展调剖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层内生CO2和层内生N2调剖体系均对中深层油藏的渗透率、温度有很好的适应性,也取得较好的解堵降压与降水增油效果,分析认为体系生气反应速度、注入方式及应用轮次等对调剖效果影响较大,并指出下步改善方向,为类似油田调剖技术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49 454 1284213 王晓超,魏 俊,张海波,张志军,罗 珊,王艳霞 CL-FCZ三维井炮和可控震源联合激发地震资料一致性处理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5 CL-FCZ三维地表条件复杂,工区内有大运河、GY城区、高铁及燃气管道。地震采集中应用了多种激发方式联合施工,地震资料的一致性存在差异;运河区的复杂近地表条件产生了静校正问题,使地震成像更加困难。在资料处理过程中,通过可控震源资料最小相位化、层析静校正和匹配滤波等处理方法,较有效地解决了井炮和可控震源采集数据的一致性差异及近地表速度变化所引起的静校正问题,改善了剖面的成像效果。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55 461 6997007 晋为真<sup>1</sup>,朱 峰<sup>1</sup>,马永乐<sup>2</sup>,冯晓强<sup>1</sup>,石一青<sup>1</sup>,张韶峰<sup>2</sup> PPK定位技术在地震测量作业中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6 在沙漠、山地、黄土塬等地区的地震勘探施工中,受障碍物遮挡,很多区域差分电台信号弱甚至没有信号,导致RTK作业时无法正常初始化,严重影响测量作业效率。随着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GNSS接收机可实时接收的卫星数量大幅增加,PPK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对PPK定位技术的技术原理、方法流程、定位精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在无网络条件下,PPK定位技术应用于地震测量的可行性,在实际生产应用中,PPK定位技术测量精度满足地震采集相关规范要求,作业效率显著提高,可作为RTK测量方法的补充。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62 466 2981221 周建佩,赵延峰,傅志权,王东江 小井眼深层侧钻井钻柱力学分析与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7 江苏油田老区挖潜不断深入,小井眼深层侧钻井增多,施工难度增大,针对深层侧钻井特点,以Cao32C井为例,分析摩阻系数、井眼轨迹、BHA底部钻具组合等因素对深层侧钻井钻具屈曲的影响,通过优化钻井液性能,调整BHA钻具组合,控制轨迹,保障了深层侧钻井顺利钻进,为今后类似井的钻井优化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67 471 1405599 杨雪山,窦正道,唐玉华,王媛媛 川西中层水平井轨迹优化控制技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8 川西中层水平井目的层为沙溪庙组,因地表限制多为小偏移距中曲率半径三维水平井,存在地层稳定性差、造斜点深、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等特点,首轮次钻井施工因增斜井段不规律交错的砂泥岩失稳垮塌,造成井下摩阻和扭矩增大、水平段钻进困难等问题。为减少复杂时效、缩短施工周期,对施工井轨迹按直井段、增斜段、水平段进行了分段优化,形成了一套适合川西中层水平井的井眼轨迹控制技术。该技术在7口井进行了应用,平均钻井周期由127.86 d降至59.63 d,平均机械钻速由5.37 m/h提高至8.95 m/h。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72 478 1879346 李玉枝,刘纯仁 小尺寸随钻方位伽马工具刻度及精度测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9 方位伽马测量精度是反映方位伽马随钻测量工具性能优劣的关键技术指标,直接影响其对地层的辨识能力。基于自主研发的小尺寸随钻方位伽马工具,针对国内方位伽马随钻测量工具刻度及精度测试缺乏相关设备、方法、技术标准的现状,研制了方位伽马测试平台,建立了方位伽马随钻测量工具刻度及精度测试方法,完成了小尺寸方位伽马工具刻度和方位伽马测量精度测试室内实验,详细分析了影响刻度系数及方位伽马测量精度的因素,提出了今后的技术发展建议。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79 483 2096762 刘克强<sup>1,2</sup>,贾武升<sup>3</sup>,李 翔<sup>4</sup> 注CO2管柱预应变和循环加载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20 在CO2驱提高油田采收率过程中,经常发生注采管柱断裂失效的现象,严重影响生产及驱油整体效益。通过H2S与CO2复合环境下管柱的预应变和循环加载实验,明确了管材力学性能的衰减规律,并分析了现场生产中对应的实际工况,提出了预防对策。经现场应用,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效果,管柱断裂频次大幅下降。 2023年12月25 00:00 2023年04期 484 486 1459627 马建杰<sup>1</sup>,姚 峰<sup>1</sup>,郑 昕<sup>1</sup>,储明来<sup>2</sup>